第15课 在线研学
一、教材分析
《在线研学》这节课是在前面两节课的基础上,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的一节提升课。本节课主要包含“进入在线研学”、“研学实践基地”和“研学实践营地”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线上研学的关键,也是打开后两部分学习内容的钥匙,后两部分内容相互独立,都是在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研学的两个路径,因而可以采用分组进行。最后通过分享研学成果,促进线上研学形式多样化。通过“基地”、“营地”以及“博物馆”三种不同地点的线上研学活动,与学生线下研学活动规划形成互补。通过学习在线研学的规划以及活动安排,帮助学生建立活动规划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面对复杂问题具有挑战的能力。足不出户可以去游玩这一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孩子们想学习、渴求学习的内驱力。经过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在线学习的能力,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快速完成本课部分学习内容。通过定制的学习任务单帮助他们开展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 能够找到在线研学内容,开展线上研学活动。
- 能够熟练打开不同类型的研学课程(文字、视频等形式)进行学习。
- 能够知道线上线下研学的不同,形成线上线下研学活动互补的意识。
- 通过学习在线研学的规划以及活动安排,初步建立活动规划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找到在线研学地点,学习各种类型的研学课程;学习研学规划及活动安排。
难点:学习研学规划及活动安排。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引导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多学科融合。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在线研学探究任务单、多媒体网络教室、学习助手(微课)、手机助手。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一:体验“云观博”。
教师用手机将“AR云观博”界面投射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线选择自己喜欢的博物馆,观看AR博物馆藏品介绍。
学生感受二至三个藏品展示之后,教师呈现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通过什么方式游览“博物馆”?手机、在线、AR技术。
问题二:进到博物馆你看到、听到什么?物品就在我们面前,可以看到具体形态,听懂其相应内容的讲解。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什么是在线研学,从而得出结论。
结论:像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智能+”技术开展线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就称为在线研学。
呈现今天的学习主题“开展在线研学”。
教师明确在线研学作用:让我们在特殊时期可以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实践,增加我们的阅历、增长我们的知识,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设计意图】运用手机助手在支付宝中扫一扫AR技术投射到学生桌面,让学生感受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线游览“博物馆”,而且每一个省的“博物馆”内容还不一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点明学习主题。
(二)学思践悟,在线研学 活动二:在线研学前的准备
1.分组游戏。做游戏,准备数量相等三种不同色彩的吸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选择相同颜色吸管的同学归为一大组(一个大组要是人数太多,还可以再分组,如三人一组,每组至少配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以组为单位安排座位。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明确三个大组名称:第一组是研学实践基地组,第二组是研学实践营地组,第三组是线上博物馆组。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分组,打破同学们之间固有的小团队形式,采用异质分组,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其他团队,能够促进相互间的团结协作,游戏本身也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期待,更好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
- 研究学习任务单
教师设计好的任务单发给每个小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本组的任务单,明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教师可以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帮助其一起解读任务。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工具的学习,更是素养的养成,通过研究领取的任务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一开始落实确实有点困难,但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3.阐述学习任务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