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24 司马光 | 统编版 | 三年级上册 | 第八单元 | 第2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出现。 |
||||
学习
重难点 |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 ||||
学情分析 |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这样的句子。教师可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
教学过程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课文主要讲述了 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 品质。
明确: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 聪颖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
(2)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我们学习他怎样的品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了解救人的过程,体会优秀品质
问题引路:再仔细读课文,了解司马光救人的过程,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1.故事的人物是谁?发生在什么地点?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课文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人物——一群小孩,地点——庭院,事情的起因——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2.情况危急,孩子们都是怎样表现的呢?
“众皆弃去”。
想象一下,其他小朋友的表现是怎样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全都离开了。
- 当其他的小朋友都离开的时候,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光持石击瓮破之”。
在危急时刻,司马光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惊慌跑开,而是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地砸瓮救人,可以看出司马光的镇定自若,聪明果断。
4.结果怎样?那个孩子得救了吗?
“水迸,儿得活。”
缸里的水涌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孩儿得以活下来了。
5.读完这个故事,在你心目中,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动脑筋的人。
-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示例:越是在危险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慌张甚至放弃,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在危险关头,我们只有冷静下来,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
学习任务二:趣味比较,感受文言文特点
1.出示课文和同学们讲述的故事。
思考: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的语言和同学们讲述的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例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
明确:
相同点:课文的内容和同学们讲述的内容基本一致。
不同点:文言文字数少,句子短,许多词是单个字的;同学们讲述的内容字数多,句子长。
2.总结:文言文语言精练,简短;文言文的概括能力强。
主题思想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文中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聪明勇敢的品质。
拓展延伸
1.小时候的司马光不仅聪明机智,还是个刻苦学习的孩子。来读一读《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读书,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先生上完课,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觉得自己勉强能背得出来,便一个接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