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编版 年级 一单元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学习

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另外,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方法,但品析语句,感受奇特的想象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可以借助图画进行适当引导,用拓展阅读来比较阅读,进而达到体会诗⼈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的目的。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背诵传统节日诗:《春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乞巧》《寒食》
  2. 教师谈话引入: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3.教师引出课题: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 提炼方法

1.理解诗题

(1)从字面意思理解。(“十五夜”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里点明时间。“望月”点明事件。)

(2)由诗题引发思考。

通过诗题,我们知道了是谁在望月亮,那他又是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从诗中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观,重点指导。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读准字音,读准诗句;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1.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①从课题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②简介诗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1. 完成学习卡

 

《十五夜望月》学习卡
景物  
我想象到的画面  
我感受到的情感  
类似的古诗  

 

学习任务三:诵读古诗,感知诗意

1.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学生按要求朗读。

(1)教师指导: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教师指导:“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