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一:学习识别危险

教学设计:识别身边的危险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危险”,以及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
  2. 让孩子们能够辨认常见的危险源,如锐器、火源、电器等;
  3. 教授孩子们避免危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远离危险源、寻求帮助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孩子们理解“危险”的定义,以及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并让他们能够辨认常见的危险源;
  2.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判断和识别身边的危险源,以及掌握避免危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男孩勇敢躲避危险的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危险”,以及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让孩子们思考自己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2. 知识点讲解
    结合图片和实物,向孩子们展示常见的危险源,如锐器、火源、电器等。通过展示相应物品的图片或模型,向孩子们介绍如何避免这些危险源带来的伤害。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3. 实践操作
    分组进行,每组发放一些常见的危险源实物或模型,让孩子们辨认并说出避免伤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老师会在每个小组中进行指导,回答疑问,并给予提示。
  4. 知识点测试
    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回答关于危险源的问题,检验他们对危险源的辨认和避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如,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几种物品,让孩子们指出哪些是危险源,并说明避免受伤的方法。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想法。老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点评和解释。
  5.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再次强调危险的概念和避免危险的方法。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觉,识别并避免身边的危险。鼓励孩子们提出他们的问题和疑惑,老师可以进行解答和补充。

四、教学资源:

  1. 教具:图片、实物或模型、多媒体课件;
  2. 材料:剪刀、刀具、火源等危险源实物或模型。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一年级孩子们初步了解“危险”的概念,掌握辨认和避免常见危险源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和实践操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二:学习自我保护

教学设计:学习自我保护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孩子们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2. 引导孩子们判断危险情境,避免受到伤害;
  3. 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 制作生动的教学材料,如图片和视频,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自我保护的概念和技巧;
  3. 设计有趣且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 老师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入自我保护的主题,故事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危险情境,以及孩子们如何应用自我保护技能来避免危险。
  •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老师要运用丰富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 故事结束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1. 讲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
  • 老师展示一系列与自我保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并为孩子们解释每个场景中涉及的自我保护技巧。
  • 对于每个技巧,老师都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含义和用途,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
  • 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我保护技巧的经历或想法,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1. 互动活动(20分钟)
  • 设计各种互动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使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自我保护的技巧。
  • “我是小小安全员”游戏:老师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扮演安全员,在其他小组中寻找潜在的危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 “安全场景表演”: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与自我保护相关的场景,例如在公园里丢失了父母,或者在游泳池边看到了一个落水的人。孩子们可以分组进行表演,展示如何在这些情境中应用自我保护技巧。
  • “安全问答比赛”:老师准备一些与自我保护相关的问题,孩子们可以分组进行抢答,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
  1. 总结和反馈(15分钟)
  •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自我保护技巧,再次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 老师邀请孩子们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老师要耐心听取孩子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
  • 老师通过简单的测验或小练习,检查孩子们对自我保护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让孩子们画出他们在学校和家里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图等。
  1. 课后作业(5分钟)
  • 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以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自我保护知识。例如,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注意安全,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 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自我保护技巧,并将应用的效果反馈给老师和家长。

四、教学评估:

  1. 出勤率:统计孩子们的出勤率,了解他们的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孩子们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自我保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验或小练习:进行简单的测验或小练习,了解孩子们对自我保护技巧的掌握情况。
  4. 观察和反馈: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对自我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和特点。同时,也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安全和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三:学习清洁和卫生

教学设计:学习清洁和卫生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孩子们理解清洁和卫生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清洁和卫生技能,如洗手、整理书包等;
  3.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洁和卫生的概念;
  2. 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基本的清洁和卫生技能;
  3. 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 老师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或播放一段清洁卫生的动画视频来引入清洁和卫生的主题。故事或视频中应包含清洁和卫生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生活场景。
  • 在讲述故事或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老师要运用丰富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 故事或视频结束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清洁和卫生的重要性。
  1. 讲解清洁和卫生的基本概念(15分钟)
  • 老师通过展示一系列与清洁和卫生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来为孩子们解释基本概念。例如,老师可以展示一张脏桌子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并解释什么是“脏”和“干净”。
  • 对于每个概念,老师都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含义和用途。例如,老师可以解释洗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洗手。
  • 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清洁和卫生的理解或经历,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1. 教授基本的清洁和卫生技能(20分钟)
  • 老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向孩子们教授基本的清洁和卫生技能。例如,老师可以演示如何正确地洗手,如何整理书包等。
  • 在每个演示结束后,老师要邀请孩子们亲自实践,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或小竞赛来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比赛看谁洗手的时间最短、看谁整理的书包最整齐等。
  1. 总结和反馈(15分钟)
  •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清洁和卫生技能,再次强调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性。
  • 老师邀请孩子们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老师要耐心听取孩子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
  • 老师通过简单的测验或小练习,检查孩子们对清洁和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让孩子们演示他们如何正确地洗手、整理书包等。
  1. 课后作业(5分钟)
  • 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以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清洁和卫生知识。例如,让孩子们回家后向父母展示他们如何正确地洗手、整理书包等。
  • 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清洁和卫生技能,并将应用的效果反馈给老师和家长。

四、教学评估:

  1. 出勤率:统计孩子们的出勤率,了解他们的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孩子们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清洁和卫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3. 测验或小练习:进行简单的测验或小练习,了解孩子们对清洁和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 观察和反馈: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对清洁和卫生的态度和行为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