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语言要连贯》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在段落写作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篇章写作,让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养成善于表达、勤于修改的好习惯,做到文字通顺,条理清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把事情叙述清楚,做到层次分明,语言连贯。

三、教学设想

只有基于单元整体意识,基于该写作点,基于学情的作文教学设计,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1.这一单元:八上第四单元为散文单元,作品有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其单元目标之一为品味欣赏语言。而最好的品味语言,即是在学生实践中去感受,也就是在习作中去感受。品味语言,不仅是品味用词用字之精准,更是体会其条理之清晰,内在逻辑之连贯。因此,作文教学通过一定的设计,与这些文本暗合,与名家对话,最后融为己用,达成单元整体目标。

2.这一写作点:《语言要连贯》。日常习作中,孩子的文章思路基本清晰,表达基本流畅。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学生习作每句话,便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很多句子衔接不紧密,前后脱节,条理混乱,前后无能构成逻辑关系。须知,文学是感性的,但表达出来之后却又应该是合乎文学逻辑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以任务驱动课堂,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探究,在对比中寻找语言如何做到连贯。

3.这一群学生:八年级学生。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仔细推敲他们的习作,发现学生并不重视语言的连贯性。甚至部分句子表述不清,指向不明,逻辑不成立。学生对“语言要连贯”仅仅停留在“一个句子要通顺”上,对进一步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多少认识。故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与活动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的对比,任务的驱动,学生自主发现语言要连贯的规律与写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连贯”。本单元五篇散文都堪称经典佳作。那么这些好的作品,是如何做到语言连贯,内容和思想统一的呢?今天,我们不妨利用阅读学习和随堂练笔,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写作中“语言连贯”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①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②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③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④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点拨: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应该将第三句与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

改文: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案。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老师小结:通过这个语段阅读不难发现,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因此,在书面表达中,就要特别讲究句子之间的排列组合,文章段与段之间,都要加强语言之间联系与衔接,从而让句、段、文都能做到连贯。

语言连贯的原则: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保持句子之间的连贯。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这部分文字。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

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等,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本段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保持段落内部与段落之间的连贯。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昆明的雨》中的这段文字,段落内部紧紧围绕“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一中心话题展开描写和评述,没有一句偏离中心话题。

同样,文章每一个段落也应该围绕中心话题来写,段落之间的连贯,有时需要有过渡语衔接,更多的是内在意义的衔接。

《昆明的雨》课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中的景物、雨季中人的活动,突出昆明之雨的情味。文章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