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亚夫军细柳》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析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人物精神,理解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自身谈对周亚夫行为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三、教学设想
经过初中一年半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具备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文章人物的主要形象特点与写作手法对学生而言,都不算太难,但是要结合文章内容说细致还是有难度,需要设计相应的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经过一年半的思维品质培养策略学习,学生对十大策略有了较多的实践,因此设计活动可以选用恰当的策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探究的兴趣。此外,古为今用,学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但预习单显示周亚夫的做法有一半学生不觉得是很明智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品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当高贵威严的国君到军营中慰问将士们时,将士们一般会怎样做呢?对,会列队欢迎,大礼参拜。当汉文帝刘恒到细柳营慰问周亚夫的军队时,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周亚夫将军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史学家司马迁,去了解周亚夫将军的历史故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祝兹侯(zī) 棘门(jí) 彀(gòu)弓弩(nǔ) 诏(zhào)
按辔(pèi) 揖(yī) 胄(zhòu) 曩(nǎng)
2.朗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4.关注下列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 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 今义:用鼻子嗅)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 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 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作动词,驻军)
(2)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
(4)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交代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第2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上自劳军……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第二层(先驱曰:“天子且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
第三层(至营,将军亚夫……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
第三部分(第3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
1、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2、提问学生注释及基础知识。
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二、深入理解,品析人物形象
1.了解将军之“真”
文章的哪个词最能形容周亚夫的特点?“真”
哪些语句体现了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