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两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其人文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领会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历,通过品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设想

议论性散文中的“议论”是为了表达世界、人生、事物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这种认识与理解往往具有独特性、深刻性乃至普遍性。因为独特深刻而睿智,因为普遍而具有“哲理”。

议论性散文,往往需要用形象的语言来演绎作者想要阐发的哲理。需要注意,这种阐发仅仅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晦涩为浅显,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阅读时产生共鸣。因此,阅读议论性散文,需要处理好形象化演绎哲理的句子与议论性表达哲理句子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是注解与演绎的关系。议论文性散文不追求议论论证的严密,换句话说,就是一个道理,两种表达。

议论文性散文不追求议论论证的严密,并不意味着议论散文的文章思路的不严密。相反,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的思路结构极其严密,并且段与段之间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在阅读中,读者既要注意到睿智、深刻、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也不应该忽略作者构思的匠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      茸  rónɡ 毛      蔓màn 延     凋diāo 谢     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