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父亲”形象。

2.感受“我”的情感变化,理解和体会真挚的“父子”深情。

3.品味质朴而又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情深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1.感知“父亲”形象,理解和体会真挚的“父子”深情。

2.品味质朴、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情深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诵读经典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朱自清《匆匆》

2.导入新课

每一个当下的日子终会一去不复返,我们每个人都在匆匆的岁月中用自己的言行书写人生的痕迹。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那些成长的瞬间,好在有文字帮我们铭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经典名作《背影》。

3.名家评论

这篇文章用一种最本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心中最美好的情感,拨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温暖了几代中国人。

《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二、知识简介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1948年8月),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思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先生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但同时,取字“佩弦”,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做事的谨慎性缓。正如他的诗:“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下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毛泽东曾撰文号召写“朱自清颂”,赞扬他的英雄气概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2.写作背景

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的徐州榷运局长(相当于“烟酒公卖局长”)职务也交卸了。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想起了8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为自己送别的那一幕,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迂腐(yū)   擦拭(shì)    游逛(guàng)     满院狼藉(jí)

交卸(xiè)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祸不单行(huò)

搀扶(chān)  马褂(guà)   踌躇(chóu chú)  不能自已(yǐ)

赋闲(fù)    颓唐(tuí)    琐屑(suǒ xiè)    触目伤怀(chù)

理解词义: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赋闲:失业在家。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退败落。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三、活动一:感知“背影”

1.复述内容: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请用上以下三个词语。

惨淡:悲惨,凄凉。(文中“家中光景惨淡”指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差使交卸了))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文中写谁的?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大去:死亡的委婉说法。(谁“大去”?谁说的?在哪里说的?)

明确: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亲送“我”北上念书时,拖着蹒跚的脚步上月台去给“我”买橘子,看见父亲的背影,“我”潸然泪下。现在,父亲写信告诉“我”他大去之期不远矣,“我”感受到父亲的爱,泪流满面。

2.揣摩主题:

《背影》是一篇写                 (主题)的散文。

预设:父爱,儿子爱父亲等

四、活动二:感受“父亲”

1.聚焦“背影”

课文中最集中写父亲,最体现父爱的是哪里的文字?我们先来朗读这一段文字。(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1)指名朗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品味比较: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俯)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踏)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扶)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抬);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看看这四处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请任选择一处说一说。

明确: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