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三、教学设想
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体会作者感情。
四、教学方法:
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品读情感。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体会“红色之都”——延安,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又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宝塔山,雄伟的古城延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员。16岁的他来到延安,是延安的黄河水、小米粥哺育了他成长,是延安精神让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工作者。延安记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贺敬之回延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 背景资料:
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
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2.字义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一读诗——整体感知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二)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