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2.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国家记忆:大国之盾  惊天巨响》

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自此,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两弹元勋”邓稼先功不可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邓稼先》,了解邓稼先事迹,致敬邓稼先精神!

二、教学新课

 

 

1.读读写写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选聘(pìn)     谣言(yáo)

背诵(sònɡ)   昼夜(zhòu)    昆仑(lún)     孕育(yùn)

彷徨(pánɡ)   挚友(zhì)     无垠(yín)     燕然(yān)

萦带(yínɡ)   宰割(zǎi)     殷红(yān)     夐(xiònɡ)

铤(tǐnɡ)     曛(xūn)       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 当之无愧(kuì)

家喻户晓(yù) 锋芒毕露(lù)  妇孺皆知(rú)

2.多音字

(xiǎn)鲜为人知       (yān)殷红        ( lù )锋芒毕露           (tuò)开拓

(xiān)鲜艳           (yīn)殷实       (lòu )露脸               ( tà )拓本

3.理解词义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指人人都知道。

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感人至深。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1.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

人 物 档 案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个人

简历

 

 

预设:

人 物 档 案
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月 1924.6 — 1986.7 籍贯 安徽怀宁
学历 博士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 职务 “两弹”设计领导者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

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 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

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2.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预设:

(1)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

(2)1948-1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

(3)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看出他很爱国。

(4)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5)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

(6)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

3.资料助读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