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
一、教材解析

《创新改变生活》下设两目,分别是第一目“感受创新”、第二目“创新引擎”。本框主要论述“如何理解创新”和“为什么要重视创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知创新到理解创新,把握创新的内涵,理解创新的引擎作用。第一目侧重对创新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创新处处皆在,理解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指明创新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第二目侧重对创新的理性分析,阐述创新对人类的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还不全面;学生关心民生问题,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共同富裕之间还不能清晰地建立联系,还不能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思考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可能会认为创新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感受国家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

法治观念: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认同创新的价值,支持我国改革创新事业。

责任意识: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意义。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习近平谈话内容资料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消失的“她”

设问:一些职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你知道哪些已经消失的职业呢?

1. 认真阅读材料。

2.根据老师提问仔细思考,运用生活经验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第一目:感受创新
教学内容:正确认识创新;创新的作用(个人、社会、生活)。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呈现材料:李明平凡的一天。

设问:李明平凡的一天中有哪些创新元素?

2.组织活动:七嘴八舌“话”生活。

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创新点”?

3.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正确认识创新1。

4.组织活动:抢答中国新“四大发明”。教师言语过渡,总结知识点——正确认识创新2。(通过对屠呦呦和神州十三号团队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加深对创新的认识)

5.设置讨论情景:中学生、医生、微信团队的创新活动。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6.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创新的作用(个人、社会、生活)。

7.组织活动:连一连。设问:以下图片分别属于哪方面的创新?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8.组织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1.认真阅读材料,仔细观察,举手回答问题。

2.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根据自身经验寻找生活中的“创新点”,主动分享,踊跃举手和班级同学进行交流。

3.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从两个方面正确认识创新。

4.根据课前知识积累,积极举手参与抢答活动。认真阅读材料,同时仔细聆听老师讲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仔细阅读情景材料,并充分联想自身创新经历。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掌握创新的作用。

6.在老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正确认识创新,理解创新的作用,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第二目:创新引擎
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性;改革和创新的关系。
预设过程(15分钟)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