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学习本节内容能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中和反应
课时2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课时1 中和反应
一、教学目标
- 根据酸和碱的性质,能设计出有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
- 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并能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教学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表演的小魔术吗?(教师往黑板上贴一张白纸(预先用酚酞溶液写好NaOH),然后请一名学生用小喷壶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瞬间鲜艳的大红字“NaOH”跃然纸上。)现在我们继续这个魔术。用小喷壶往红色字迹“NaOH”上喷盐酸溶液,一会儿,红色的字迹消失了,再次喷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的字迹又出现了。
【过渡】我们知道在常见的酸溶液中都存在有H+,这是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而在碱溶液中都存在有OH–,这是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那么你能结合上面的魔术现象推测,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倒入小烧杯中,搅拌,并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操作要点和安全。)
【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2.据此现象能否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或原有的物质减少消失。)
【交流讨论】如何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这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
【总结与交流】证明无现象反应的发生实验设计思路:
1.证明反应物被消耗(HCl或NaOH被消耗)
2.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讲解】我们不知道盐酸和氢氧化钠会生成什么新物质,如果从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此反应发生,需要找与新物质反应有明显现象的物质,所以这条思路不可行。所以本堂课我们主要从反应物(即盐酸或者氢氧化钠被消耗)的角度证明无现象的化学反应的发生。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酸和碱都能和指示剂发生化学反应而显示不同的颜色。我们能否用其与指示剂的作用,证明其被消耗呢?(回忆石蕊和酚酞两种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的显色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总结与交流】方案设计可归纳为以下4种。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