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1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2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3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学生在前八个单元的学习中,陆续接触到了一些溶液以及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而且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溶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能够说出一些关于溶液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后面学习酸碱盐的过程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多有关该节知识的素材,例如海水、糖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实验室中也接触到很多溶液例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但没有形成有关溶液知识理论性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又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整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溶液

课时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课时1 溶液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溶解现象;
  2. 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图片引入】在蓝色大海上冲浪

【过渡】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那波涛汹涌的波浪之下,隐藏着无数的生命元素。那么你了解海水吗?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

【讲解】海水又苦又咸,是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主要为NaCl,此外还有MgCl2、MgSO4等。

【板书】溶液的形成

【过渡】海水中溶有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像这样的混合物我们叫溶液。那具体什么是溶液呢?

【探究实验】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固体消失。

【结论】蔗糖能被水溶解形成蔗糖溶液。

【分析】蔗糖为什么不见了呢?

【播放视频】蔗糖溶解微观解释

【微观解析】把蔗糖放进水中,蔗糖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

【过渡】食盐在水中会不会溶解呢?为什么不见了呢?

【播放视频】食盐溶解微观解释

【微观解析】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

【过渡】这些液体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溶液,你能说出什么样的液体是溶液吗?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讨论】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判断一种液体是不是溶液,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判断?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判断。)

【总结】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