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首先通过实验6-3、6-4、6-5三个实验,分别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等。然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作制冷剂的原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等;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呢?”“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中毒应该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本课题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材结合二氧化碳,介绍了什么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本课题后还设置了“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认识。编入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去应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提倡低碳生活,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一份责任。
二、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只是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但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因而会有因表面现象而得出错误结论的情况出现。本课内容中学生易错点分析及说明:
1.对CO2性质及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CO2的性质推断CO2的用途或根据CO2的用途推断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常出现错误;
2.对空气中CO2的含量易产生片面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能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越多越好;还有同学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所以空气中的CO2含量越少越好;
3.对CO2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理解不够,将“因为CO2较多时,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O2导致窒息缺氧,以致危及生命”,错误地认为是CO2中毒,而没有考虑到CO2本身无毒;
4.对于CO2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使学生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而不是CO2。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完成实验【6-5】,以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二氧化碳
课时2 一氧化碳
课时1 二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通过动手实验掌握CO2相关性质的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危害,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
【视频引入】一晚杀死1000多人!非洲“杀人湖”的秘密,竟是一种常见气体。
【思考】杀人凶手是谁?它具有哪些性质?
【过渡】由此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呼吸、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性质,那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呢?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探究】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放有高低不同位置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总结与交流】
现象 |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
分析 | 1.CO2密度比空气大;
2.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交流讨论】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方法展示】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