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近似数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5.3 近似数,内容包括:近似数的意义、精确度、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2.内容解析

近似数与准确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类数,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科书先以实例为基础介绍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概念,然后结合对π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精确度和近似数的意义,最后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按要求进行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通过旁注明确指出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掉,以期让学生明确一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主要看它的最末一个数字的数位.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意义.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能按照精确度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数感)

2.目标解析

近似数是指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数.近似数通常因测量、估算,或用四舍五入等方法得到.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通常用精确度来刻画.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如:…,结果取1,就叫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取1.3,就叫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0.1);取1.33,就叫精确到百分位(或精确到0.01),等等.根据《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习近似数,不涉及有效数字,只说精确到哪一个数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近似数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学生往往对近似数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其中也有一些是错误的,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必须让学生在正确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基础上,明确近似数的角度有两种表示方式以及学会用“四舍五入”求近似值的方法.应该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中也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以便调整教学.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按给出的精确度求近似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下面有一段在博物馆的对话

管理员:小姐,这个化石有800002年了.

参观者:你怎么知道的这么精确?

管理员:两年前,有位考古学家参观过这里,他说这个化石有80万年了.

现在,两年过去了,所以就是800002年了.

管理员的推断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自学导航

问题

问题①:

我们班在座的有_____位同学,其中男生有_____人, 女生有_____人.

问题②:

你的身高是______米,你的体重是______千克.

大家想一想,上述的几个数据有什么不同?

对于参加同一个会议的人数,有两个报道.一个报道说:“会议秘书处宣布,参加今天会议的有513人.”另一个报道说:“约有500人参加今天的会议.”

思考:“513”和“500”哪个是准确的数据,哪个是近似的数据?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