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内容包括: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2.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乘法的运算律及其简单应用.运算律主要用于简化运算,在整个代数内容的学习中,运算律都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整式加减法,就是根据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把同类项结合在一起,而同类项合并的根据及时分配律.为将来后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运算能力)
(2)掌握乘法的分配律,并能灵活地运用. (运算能力)
2.目标解析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恰当地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可以使乘法运算变得简洁.有理数乘法的三条运算律,通常需要综合和同时使用,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应用,进而可以使有理数乘法运算更快捷、更准确特别是乘法的分配律,要通过一定量题目的训练,让学生体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的必要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前面两个有理数乘法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分两个步骤:一、确定符号;二、把绝对值相乘,和有理数加法类似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和小学学过的乘法只算数不一样,但学生符号感意识淡薄,确定符号能力有待提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如何确定符号,学生会感到困难.运算律小学也学过,但在有理数中运用也是难点,也有个符号问题.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一、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思考:(1)若a<0,b>0,则ab 0 ;
(2)若a<0,b<0,则ab 0 ;
(3)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
(4)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
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规律
1.几个非零的数相乘: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是正数;当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是负数.
2.几个数相乘,其中含有0: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二)自学导航
观察归纳
4×(-5)=____,(-5)×4=____; 6×(-2)=____,(-2)×6=____;
即4×(-5)=(-5)×4; 6×(-2)=(-2)×6.
[2×(-3)]×(-5)=__________=____,2×[(-3)×(-5)]=_______=____.
即[2×(-3)]×(-5)=2×[(-3)×(-5)]
思考:上面每组运算分别体现了什么运算律?
【归纳】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乘法交换律:ab=ba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ab)c=a(bc)
注意: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 如a×b可以写成a·b或ab.
(三)考点解析
例1.计算:
(1)(-4)××(-0.25)×(-); (2)24×(-96)×0.75×(-).
分析:根据算式中数的特征以及运算律的作用,选择合适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解:(1)原式=-(4×)×(×)=-1;
(2)原式=(24×)×(96×)
=18×2
=36.
【迁移应用】
1.在(-0.125)×(-2)×(-8)×5=[(-0.125)×(-8)]×[(-2)×5]中,运用了( )
A.分配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计算:
(1)(-4)×(-23)×(-25); (2)1.5×0.5×(-100)×;
(3)(-3)×(-)×(-)×(-).
解:(1)原式=-(4×25×23)=-2300;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