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

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4.关注日常生活中耳的卫生保健。

听觉的形成过程。

听觉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83页“观察与思考”的图片及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人失去听觉,图中这四个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列举几个说明耳和听觉重要性的其他实例。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尝试回答:人若失去听觉,就听不到汽车鸣笛,无法迅速避让,易发生危险;听不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同学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听不到音乐,不能按节拍做广播操。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

新知探究

一、耳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耳的结构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出示问题:

1.耳的各部分结构分别是什么?

2.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1.根据图片的指示依次说出下列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耳郭: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外耳道:可以传递声波。

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并引起听小骨的振动。

听小骨:可以将鼓膜的振动向内耳传递。

鼓室:内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

前庭、半规管:含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内有感觉细胞,受到振动的刺激可以产生神经冲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与学生共同总结耳的结构与功能,完成表格。

二、听觉的形成

【教师活动】展示耳的结构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随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听觉的形成过程。

出示问题:

1.收集声波、传导振动的结构有哪些?

2.感受声波的位置在哪里?

3.听觉神经的作用是什么?

4.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产生听觉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出示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学生活动】结合动画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84页的“试一试”,引发学生思考:把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回放给自己听,对比一下平时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不同,在听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录音时,会觉得那声音不像是自己的;但是别人听起来,能确认这就是我们本人的声音。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这是因为我们在说话时,所发出的声波有一部分通过头骨直接传递到耳,所以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混合的,跟完全通过空气传播而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晕车、晕船等是因为车船颠簸,使前庭和半规管受到的刺激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使人产生了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出汗、眩晕等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三、保护耳与听觉

【教师活动】讲解噪声的相关知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耳和听觉?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耳道内耵聍(耳垢)较多时、鼻咽部有炎症时会对听力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容易震破鼓膜,引起失聪。可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者闭嘴、堵耳。当耳道内耵聍(耳垢)较多时,不要使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鼻咽部的病菌可能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保护耳朵的其他注意事项:减少和消除噪声;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