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2青春有格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课时内容《青春有格》,包括“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两目。教材主要介绍了行己有耻的含义和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接着介绍止于至善的含义和如何做到止于至善。通过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和“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们对青春充满渴望,理解了青春的探索不会停止,也知道了青春的探索为什么需要自信以及如何做到自信。但是,他们的荣辱意识和“至善”观念还很模糊。教师引导学生,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初步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初步了解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生命安全意识和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健全人格:具有自立自强、理性平和、坚韧乐观的人格,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主动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备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品质。

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教学难点:能真正做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

“黑板上有我们熟悉的田字格,请同学们在田字格里写下“青春有格”四个字,体验一下格在这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感知,“格”对汉字的书写起到了规范、引导的作用。

明白“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青春要有格。”

得出结论“生活有规则,青春也有格。”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我们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阅读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书写“青春有格”,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材料,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环节二:行己有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文字材料“孔子曰:行己有耻 ”释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释义:一个人如果有了羞耻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

通过文字,让学生感知“行己有耻”的含义。

 

 

展示视频“行己有耻”,

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材料和视频得出结论——1.“行己有耻”的含义

释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2. 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展示图片材料——“你认同这些行为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分享观点,并得出结论:(2)“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 “耻”的能力。

 

 

展示情景设问——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分享观点,并得出结论:

(3)“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法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展示情景设问——

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每周使用手机的时长是多少?用于游戏娱乐的时间是多少?

每周使用电脑的时长是多少?用于游戏娱乐的时间是多少?

你吸烟吗?有朋友给你递过烟吗?

 

小组讨论——

“在你的身边还存在着哪些诱惑?对此,你心动了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展示情景——

你会这样做吗?——

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随手丢弃用完的纸巾。

考试的时候为了拿到奖励而作弊。

排队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插队也跟着一起插队。

过马路时很多人闯红灯也跟着一起闯红灯。

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踩踏油菜花。

……

升华知识点。

 

 

 

 

 

 

 

 

 

 

 

学生分析解读文字材料,根据视频,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析解读文字材料,根据设问,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析解读文字材料,根据设问,小组讨论,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