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电子标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电子标签,包括电子标签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其简单的工作原理;同时,介绍了阅读器的作用,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强调其本质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第二部分介绍了电子标签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此学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电子标签”还是比较陌生的,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介绍的“电子标签”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其本质。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电子标签”,学会识别生活中的“电子标签”并学以致用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观看视频、动手实践。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了解电子标签。

(2)了解射频识别(RFID)技术。

(3)知道电子标签的应用。

  1.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标签进行观察、解剖和区分,认识和了解电子标签。

(2)通过对基于视频的智能应用案例分析,认识电子标签应用特点。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注身边的电子标签应用,培养学生发现并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的兴趣。

  1. 行为与创新

关注身边的看似不起眼的小物品,发现其背后所蕴藏的技术,了解技术所带来的变革。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熟悉电子标签,知道电子标签的应用。
  2. 难点:射频识别(RFID)技术,掌握发现并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学生探索、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带有标签的生活素材、相关视频等素材、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在物联网中,通过传感器感知“物”的信息,可以实现对“物”的智能感知和管控。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传感器?

谈话:传感器是获取准确信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有时候物体不需要被感知,它需要将有关自身身份的信息存储并表示,相当于在物联网中的“身份证”。这就需要另一种信息传感设备,它是什么呢?

提问:关键词“身份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显示人的身份信息,用于身份识别,有唯一性。

谈话:你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使用身份证?是如何使用的?

追问:为什么身份证只要“靠”一下,就能读取到人的身份信息呢?它的秘密在哪里呢?

揭示课题:原来在身份证中,有个“秘密”的芯片,它就是“电子标签”,其有别于普通的标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电子标签》。

(二)教学新授

活动一:提出问题,初步认识“电子标签”

教师出示:每组桌上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根据电子标签是“身份证”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找一找、猜一猜哪个才是电子标签,为什么?

提示:仔细观察标签正反面。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预设1:学生指出“条形码”,通过这个标签,在结账时,售货员扫码获得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桌子上的哪个物体上也有这个标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这个标签?你对它有什么认识?

播放超市结账视频。

教师小结:这种标签叫作“条形码”,是由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超市里的物品、图书馆里的图书等。通过配套的阅读器逐一读取物体上的条形码,我们能快速地获得物品的价格、教材的借还信息等。因为成本低,所以被普遍使用。但它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条形码容易受环境影响而破损,容易被复制。所以,它不具备唯一性,不能作为单个物体的身份识别。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