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

课   题 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 第 1 单 元 第 1 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 课 教 师  
学习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实际意义。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除法、平均分,经历了算理和算法的推导过程。本课的学习是由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理解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核心素养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探究”

同学们,开学了,老师要把10只铅笔平均分给上学期进步快的2名小朋友,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1. 学生交流:把10只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只。

2. 你能列一道除法算式,并说出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

 

3. 提出质疑:平均分后有剩余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习“方法”

任务一:动手分一分,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数量关系解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

例1: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

 

2.学生动手分一分。

3.结论: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5人。

4.每人分3支、4支、5支呢,可以分给几人?剩余几支?

5.学生借助10支铅笔每人分2支的例子,把每人分3支、4支、5支的情况动手分一下,把结果记录下来。

6. 每人分3支:     每人分4支:     每人分5支:

 

每人分几只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只
2 5 ——
3 3 1
4 2 2
5 2 ——

任务二:根据题意,尝试列式

根据记录的结果及题意理解,尝试列式,学习正确表示余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分铅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借助分铅笔结果记录,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能分几人、剩余几支铅笔,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新的内容转化为前面平均分除法之间的知识迁移学习。】

1. 借助于分铅笔结果记录理解题意,学生讨论可以怎样列式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列式:

(1)以每人分3支铅笔的情形为例

(2)10 ÷ 3  = 3(人)∙∙∙∙∙∙ 1(支)

(3)小组内交流余数的意义,谈论汇报。

(4)(学生汇报:平均分后剩余的,就是余数。)

3. 借助于算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及算式的读法。

(1)根据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余数就是表示平均分后余下的部分。

(2)学习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

10 ÷ 3 = 3 ∙∙∙∙∙∙ 1 读作 10除以3等于3余1。

4. 易错警示:注意商与余数的单位。

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剩余多少?

(1)提问:有余数除法算式中的单位是什么?

(2)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长整理汇报各组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4)题目中的单位只有“人”和“支”,问题中“分给几人”,已经说明了商的单位是“人”,“剩余多少”问的是剩余的人数还是铅笔?结合前文,问的是剩余了几根铅笔,所以余数的单位是“支”。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