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设计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理解分数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能力。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
||||
重 点 | 理解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 ||||
难 点 | 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会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 | ||||
学情分析 | 《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的基础上,三年级学生已经有而对平均分的认识,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分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 ||||
核心素养 | 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探究”
【设计意图: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光头强给熊大和熊二4个月饼,熊大说:“我要吃3个。”熊二说:“不行,这不公平。”
小朋友们,你们说怎样分才公平呢?
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习“方法”
学习任务一:认识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一折”,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 出示例题1:亮亮和丽丽一起去郊游。他们把食品拿出来准备野餐。
- 提问:把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2个。
(2)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1瓶。
点拨: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以圆形纸片代替蛋糕,同桌先讨论再动手分一分。
请学生到实物展示台上分一分的结果。每人半个。
(1)想一想:左半个蛋糕为什么可以用表示?
(2)说一说:右半个蛋糕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读作:二分之一。是分数,分数各部分还都有自己的名称,中间一横叫分数线,2叫分母,1叫分子。写的时候先写的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母2,最后写分子1。
5.试一试
(1)折纸:我们认识了,请你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
(2)交流:学生边展示折出的各种形式的,边介绍折纸的方法。
(3)小结:无论怎样折,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
(4)你能表示这张纸的吗?学生动手折叠、涂色,交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易错警示:对概念的判断要考虑全面,分数必须要在平均分的条件下进行判断。
学习任务二:认识几分之一并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一折”,有利于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习例2:
1.用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和。
2.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谁大谁小?为什么?
方法一:根据涂色部分的大小判断。
方法二:根据分数的意义判断。
同样大的纸片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3.如果在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上表示出 ,你能比较 的大小吗?先折一折、涂一涂,再填空。
如果把刚才折的三个圆形纸片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小结:
(1)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易错警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