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

编版 年级下册 一单元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减”,会写“梅、溪”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学习

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古诗文描绘的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感受深刻,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那不同寻常的美。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一派勃勃生机。那初夏的景色又有何迷人之处呢?今天我们跟随诗人曾几的脚步,领略初夏时景色的魅力。

学习任务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教师范读,指名读,正音。

(3)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走近作者。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3.解读诗题。

《三衢道中》,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三衢道中》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发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4.梳理字词。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梅、溪、泛、减。

(2)自主识字:读一读这些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准地识记生字?这些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溪”“减”字,注意生字的结构、偏旁、笔顺及书写注意事项。

(4)“梅”,左右结构,木+每=梅(梅子  梅花  望梅止渴),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右部中横长。

5.整体感知。

(1)读古诗,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诗人在去“三衢”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明确:作者看到梅子黄了,天气晴朗,绿荫浓密,听到了黄鹂婉转的歌唱。这是初夏时的宜人风光。

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难得有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

学习任务二:聚焦诗句,想象画面

1.赏析“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黄时”指五月,这里点明了时间。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是“日日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愉悦的心情。“小溪泛尽却山行”写出了出行路线,“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改换山路——三衢道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奇趣无穷。一个“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2.赏析“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后两句写诗人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3.知识链接:黄鹂是食虫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黄鹂胆小,不易见于树顶,但能听到其响亮刺耳的鸣声而判知其所在。

4.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梅子成熟的五月,天气晴朗、碧空如洗,沿着清亮的小溪坐船至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绿荫掩映,连空气也格外清爽,在幽静的林中,偶尔传来了黄鹂的啼鸣,声色相和,好美!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