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懂得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道什么叫“特征”,懂得说明事物的特征不仅要对事物表象进行说明,还必须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说明文。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学会锤炼语言,表达准确、简明、严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设想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主要围绕说明文展开练笔。说明文的写作,在整个初中学段呈现出“鸡肋”之势,因为中考不考,但整个初中学段,只有本单元会单独聚焦说明文的写作,所以面对尴尬的鸡肋,也应该有滋有味地去品味,因为从着眼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实用文写作的意义也不容小视。

让我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的典范,桥梁专家茅以升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将中国石拱桥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形式、精巧的结构,清楚明白地介绍给读者。其总分总的结构,和由一般到特殊、由独拱石桥到联拱石桥的说明顺序,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更有文化底蕴和审美高度,叶老从苏州一百多处园林中提炼出其共有的特点,并围绕这一特点娓娓而谈,用质朴而简洁的文字,逐点一一解说,让读者禁不住感叹,说明文也如此妙曼和多汁。所以本单元的练笔,将以教材为基点,链接师生的生活,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学会写说明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进一步观察大家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十根手指,每根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可以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我们写说明文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让人印象深刻,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

(板书: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二、技法指导

技法回顾

1.提出问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等相关内容,自主总结说明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2.成果展示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顾分享,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观察和比较。

①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

事物大都有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最能体现它的特征,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还要注意比较,例如对图书馆进行说明,同是图书馆,其外观、内部格局会有所不同,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把握住所要说明的图书馆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

假如没有条件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查找、分析资料,从中提炼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②除了突出每个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要注意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每处园林都有不同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点。叶圣陶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就抓住这个共同点,让读者对苏州园林之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明确事物特征后,安排说明顺序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说明事物特征的不同要求,文章往往采取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某一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则常选用时间顺序;说明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又大多用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用得好,往往能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如介绍北京故宫,按中轴线的顺序展开说明,能很好地体现皇宫建筑作为“权力衍生物”的特点,这样的效果是采用其他任何顺序都达不到的。

(3)想要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被集中显明地突现出来,就一定要把说明的重点放在主要方面。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尽管也介绍了它的历史与现状等,但重点却放在它的结构特点上,因为作者想借赵州桥的例子,集中说明中国石拱桥“结构巧”的特征。

(4)说明事物的特征也离不开恰当的方法。

①恰当引用资料,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这些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例如《中国石拱桥》里引用《水经注》的记载(《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说明石拱桥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据,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②还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既突出事物的特征,同时也避免文章枯燥乏味。

例如《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又如《梦回繁华》这样说明《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以乐喻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