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诗歌朗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朗诵的技巧,学会感情饱满地进行朗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情境,进行朗诵练习。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朗诵的技巧,学会感情饱满地进行朗诵。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进行朗诵比赛。
三、教学设想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编者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也就是统编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所说的活动探究单元的基本设计思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这三项任务涵盖阅读、实践和写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领着学生大体按照教材第2页所给的阅读策略完成了任务一的学习活动,受限于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按照编者要求紧接着去朗诵诗歌,而是把任务三的尝试创作提前完成,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在课下练习,择时诗歌朗诵比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朗读者》这个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你会跟着朗读人或哭或笑,这便是朗读的魅力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朗诵。
有人说:我喜欢朗诵,但每次朗诵都觉得对不起那首诗。
这就涉及到如何朗诵的问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如何朗诵诗歌。
二、小组学习,探究诗歌朗诵技巧
朗诵有哪些技巧呢?请同学们选择课本中文段进行反复朗读并做探究。(小组里确定相同的文章或段落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班级展示
问题设计: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声调读下面这句话,看看意义是否有变化。
地球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
明确:用上扬调读,有疑问的意味,认为地球不是圆的;
用降抑调读,语气很确定,认为地是圆的。
问题设计:下面这个疑问句,可以有三种读法,朗读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张老师昨天曾来过吗?
张老师昨天曾来过吗?
张老师昨天曾来过吗?
现代自由体诗,不受严格的字数、行数、平仄、对仗的限制,逐渐向白话、口语的风格体裁靠近,更有利于叙述故事、抒发感情、营造意境。但这并不等于“散文化”、可以不注意推敲、炼字和立意。
1.了解全诗内容,何事、何情、何主题。
2.重点把握诗中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具体特点。
3.朗诵者要有现代感、时代感、目的性。引发厚重的历 史感和回忆感。
4.朗诵时要择取鲜明的、贴切的语言样态。
5.注意整体性、疏密度的不同变化。
不同。因为三句的重读不同,着眼点也就不同。第一句是不确定到底谁来过,第二句是不确定张老师在什么时间来过,第三句是不确定张老师是否来过。
教师再次总结朗诵的基本方法【课件出示】
1.语调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2重音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重读;
⑥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需要重读的部分。
-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 眼神
在朗诵时辅以恰当的态势语有利于朗诵者情感的抒发。朗诵者应首先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并进而反应在自己的表情尤其是眼神上,以做到声情并茂。
朗诵前可以想一想诗歌的内容,诚于中而形于外,当朗诵者内心真诚漫溢时,眼神自然就会变得深沉。开始时目光不妨平视全场,随着情感的逐步深化,眼神也会越发深沉。在读到倒数第二句时,可以稍稍环视一下场中听众,以形成问与答的呼应,也使得朗诵更有感染力。
- 手势
手势的运用也很重要。在朗读开始时双手可以自然下垂,随着情感的逐步强烈,可以单手自然挥动,配合诗句内容,或上或下,或开或合。这里没有定规,总之要自如。最后结束时不妨双手打开,自然向外,以配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