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水浒传》的文学常识,能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掌握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把握《水浒》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我国古典名著的辉煌成就,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与热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课前梳理,培养阅读习惯。

三、教学设想

《水浒传》导读选自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的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本单元的第一课《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

名著导读教学教到什么程度,这是由学情决定的。关于学情,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一、学生的阅读程度。读《水浒传》,大多读曲折有趣的情节。而面对进入初中两年半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让他们看到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还应该带领学生们走进文本,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二是学生的阅读方法。《水浒传》导读选自于初三上学期,此时学生已经阅读过多本名著,有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水浒传》作为古典长篇小说,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没有清晰的阅读方法。借助导读课,可以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三是学生的阅读兴趣。面对这样一本令人熟悉的书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离奇,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通过导读课,可以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从宏观和微观上让学生初探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话说“水浒”

师:同学们,你熟知哪些“水浒”故事?你欣赏哪些“水浒”英雄?你阅读《水浒传》的策略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水浒传》,去品读我们熟悉的故事,去了解我们熟悉的英雄,去探寻阅读《水浒传》的方法,去感受古典小说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水浒传》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篇,水浒英雄的故事让他们津津乐道,由英雄故事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简介背景,走近“水浒”

阅读名著,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8—139,梳理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世以施耐庵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有学者认为,《水浒传》为施耐庵及其门人罗贯中共同编撰完成。明末清初评论家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评定为“天下六才子书”。

资料助读2:书名由来(小故事)

课件出示: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 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 《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地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设计意图】学生对《水浒传》的感性认识远远大于理性认识,对作者、作品的介绍能迅速提升他们的认知高度,带领他们走进文学鉴赏的大门。

三、掌握读法,走进“水浒”

师:《水浒传》是一本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大部头古典名著,很多同学读起来觉得颇有难度,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从以下方面一起去探讨一下《水浒传》的阅读方法。

1.识别题材特点

师:古典小说题材纷呈复杂,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红楼梦》属于世情小说,可如果我们再去仔细探寻这些我们熟悉的古典小说题材的共同点,我们发现他们大多分为两类,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以下古典小说的共通之处。

预设: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呼唤英雄

《儒林外史》《红楼梦》——关注百姓

2.了解艺术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