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家作品,结合背景理解文章。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写景的妙处,理清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学习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设想
1.立足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我会让学生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入手,去梳理文本结构,明确文本内容,让学生注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同时,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在读的过程中,品味精炼朴实的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2.立足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都值得学生好好体会、领悟。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认识体验。同时,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同时,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3.立足学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鲁迅作品,因此要着力引起学生对鲁迅文章的兴趣,能较深入地理解鲁迅、景仰鲁迅,为后面学习鲁迅的文章做好铺垫,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自觉走进鲁迅先生的语言世界和情感世界,理解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
由于课文涉及的内容较多、较深,语言上也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领会内容大意,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写景状物之妙的学习,以及对三味书屋之“乐”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要结合学情、教情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理解,不必强求统一认识。在把握主旨上,需要将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故事新编》、《南腔北调集》、《坟》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2.介绍背景
文章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他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攒cuán 油蛉líng 桑椹shèn 斑蝥máo
脑髓suǐ 系jì 蝉蜕tuì 厥士jué 宿儒rú 窦dòu
盔甲kuī 珊瑚shān 传授shòu 书塾shǔ 蟋蟀 shuài 竹筛Shāi
秕谷bǐ 绣像xiù 锡箔xībó 倜傥tìtǎng 敛liǎn 拗ǎo
金叵罗pǒ 人声鼎沸dǐng 人迹罕至hǎn
2.词语释义
拗:弯曲,弯转。
攒:凑在一块儿。
书塾:就是私塾,旧事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倜傥:洒脱,不拘束。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无所顾虑,不加警惕。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讨论明确: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朗读课文,根据题目提示,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
讨论明确:
(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