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品析优美语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他们的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感受吴伯箫先生以“灯笼”为线牵引出的成长之路上的思与悟,在领略其人格风采的同时,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情思,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体悟散文以“情思”为核心来构架、选材、传情、达意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三、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学《灯笼》法”——“学以致用”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进行品味。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一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同学们只能想到这些,而有位作家他的记忆网里挤着的都是灯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去感受他的灯笼情缘。。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3.了解灯笼

中国的灯笼叫灯彩,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悬挂灯笼来象征团圆,另外它也是喜庆的象征。按照造型来分,可分为宫灯、纱灯和吊灯;按照内容,可雕刻山水、花鸟、虫鱼等他,还有工人赏玩的跑马灯。

三、诵读训练

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 幽悄.(q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斡旋(wò)  霍骠姚(piào)  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  裴公(péi)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星阑(lá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斡旋: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