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2. 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3. 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 教学难点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较多,分为2课时,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概念——组成——结构——特性。有表及里,由浅入深,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第1课时:本节课前“想一想,议一议”导入,认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通过实例来例证,再通过练习来强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料分析,学生观察图片,宏观上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再从微观上通过讨论树、昆虫幼虫、啄木鸟、真菌之间的关系,理解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作用,从而得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定义。三者之间的作用,借助图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师也要强调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成分是重点,但是非生物成分也不能忽略。

第2课时: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可以通过谚语引出食物链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尝试写出食物链的活动,总结正确书写食物链的方法。再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从而描述食物网。并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通过视频和资料分析,理解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物质、生物数量和有毒物质传递的特点。通过拓展,增强环保的意识。关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同时通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从大的方面(立法)再到小的方面(绿色出行)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想一想,议一议:

  • 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一些?
  • 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呢?

过渡: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由此可见,草原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中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能理解吗?

概念:我们把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引导:关键词:生物+环境;空间范围可大可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小的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雨水。只要有生物以及生物生活的环境。

判断:展示PPT,学生判断下列哪些是属于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是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一些呢?

 

资料分析:

1.观察课本两幅图,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你看到了什么?(啄木鸟,树木,蘑菇等)

(学生回答并对其进行分类),因此生态系统的成分可以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变总结边板书)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