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1. 生命观念:通过资料分析和其他实例,以及实验探究等活动,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2. 科学思维

(1)通过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讨论,概括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尝试设计对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说出科学探究的设计要点。

3.科学探究:尝试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实验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能够基于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原则设计对照试验,并可以进一步探究温度、水分等其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 态度责任: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引发学生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 教学难点
  • 对照试验的设计要点
  •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构建环境、生态元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概念,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为实验探究课,该探究为本书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课程,在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培养上的教育价值高于知识层面上的教育价值,所以利用完整的一课时完成。

第1课时的教学思路上,首先充分利用好“想一想,议一议”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环境的正确概念,并由此引出对环境中生态因素的学习;之后,利用教材中小麦田的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识别和分析影响小麦生活和分布的各种生态因素,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在上述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师生通过大量举例引导学生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关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继续利用教材1-13和1-14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图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而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竞争、合作、捕食和寄生等关系。关于生物对环境的实验和影响,教师可利用教材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列举一些生物适应环境、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其他实例。

第2课时的实验探究,因为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实验,师需要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如鼠妇或者面包虫、黄粉虫等等(某宝可购买),学生提前分组,课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对生作好实验纪律的要求。

 

  •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鼠妇,湿土,铁盒(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计时表。 教学用PPT。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展示大熊猫的相关资料。提问: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一旦这些环境发生改变,是否会对大熊猫的生活和分布造成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第1课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环境中生态因素

1.环境

过渡: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

展示图片: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生长靠太阳等。

概括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

过渡: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演绎法:概念→实例)

展示:观察教材P13的图1.12小麦田资料分析,并完成下列讨论题。

1.影响小麦生长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2.你能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

总结:在影响鼠妇生活的这些因素中,光、水、温度、空气、土壤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因此称为非生物因素,蝗虫、七星瓢虫、蛇、老鼠、蚯蚓等属于有生命的物体,属于生物因素。因此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学习目标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 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例分析,小麦的生活收到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他植物同样也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图片展示:针叶林和阔叶林、山寺桃花始盛开、葵花朵朵向太阳、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其他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影响。思考: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