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饱和溶液

课时2  溶解度

 

课时1 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探究】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 g NaCl,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 mL水能完全溶解5 g氯化钠
再加5 g NaCl,搅拌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氯化钠
再加15 mL水,搅拌 剩余固体溶解,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的溶质溶解

实验9-6: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