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饱和溶液

课时2  溶解度

 

课时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问题与讨论】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室温下,10g氯化钠或硝酸钾放入20mL水中,都有固体剩余,那两者剩余的固体量一样吗?

【图片展示】“溶解之王”争霸赛

【实验探究】氯化钠与硝酸钾相比谁的溶解能力更强呢?

 

【问题】该如何设计?

【讲解】判断两种固体物质溶解的多少时,需要限定的条件:

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限定相同质量的水。

2.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温度也有关系,所以必须确定在同一温度下。

3.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是不是达到饱和状态有关系,所以必须明确都要达到饱和状态。

 

【结论】20℃时, NaCl的溶解能力大于KNO3

【过渡】在化学上,人们常用溶解度这一概念来比较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总结与交流】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强调】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交流讨论】溶解度的含义如何理解?

例: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

  1. 20℃时,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NaCl的质量为36g。

2.20℃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NaCl。

3.20℃时,完全溶解36gNaCl,最少需要100g水。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