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难点

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 激趣导入

1.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提炼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明确:本单元学习要求:

(1)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2)把握古诗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3)在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情境设置:

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2.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

出示要求:

(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阅读)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写作)

(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3.阅读短文,说说你对饿者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看法。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 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③蒙袂( 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⑤奉:同“捧”,端着。⑥执:拿⑦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⑧斯:这地步。⑨从而谢焉: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明确:这个人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把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饿死。

设问: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要面临选择,有些选择很好做,有些选择却很难,在两难的境地,比如在生与死,义与利不可兼得时,我们要怎么抉择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去找到参考。

  • 活动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出示要求:

(1)朗读课文,正音、断句,辨析、积累虚词用法。

(2)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先自读自译,再小组内交流,互相解决难句,还有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1.请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辨听并板书误读字音,相应讲解相关字词的音义。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biàn)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 多音字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恶(wù),讨厌、憎恨。

  • 辨析词义与用法。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于,介词,对。

为:故不为苟得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wéi,动词,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与:蹴尔而与之:yǔ,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与”同“欤”,语气词。

  • 补充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①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