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直观感受分类的意义,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然后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逐渐建构起分类的方法模型,并能够用表解的方式呈现分类的过程,从而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2)尝试对植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重点)
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
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将生物分类的方法。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动植物的种类,叙述自己的分类依据。
(二)植物的分类——明确教学目标
仔细观察以上六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尝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PPT展示)
讨论
1.图中的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
答:A是玉米,B是向日葵,C是油松,D是蕨类,E是葫芦藓,F是水绵。
2.A、B、C、D、E、F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
答:不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3.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答: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无种子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5.能否把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一定顺序(如从简单到复杂)排列?
答:F藻类植物→E苔藓植物→D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A单子叶植物→B双子叶植物。
6.你认为植物的分类考虑了植物的哪些特征?
答: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讨论,学生对生物分类的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 动物的分类——明确教学目标
课件出示“观察与思考”图文,布置学生阅读,思考其中问题,小组讨论,分组表达,进入分析环节。仔细观察以下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尝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PPT展示)
讨论:
1.将这10种动物分为两组,应该如何划分?每组里有哪些动物?
答:无脊椎动物:螳螂、蜗牛、蚯蚓、涡虫、蝴蝶;
脊椎动物:鱼、雨蛙、蜥蜴、白尾海雕、虎。
2.将每组中的动物再进行分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每类有哪些动物?
答:指导学生形成思维导图
3.你能尝试仿照植物的表解方式,将这10类动物列入表中的相应位置吗?
答:教会学生自己列图表。
4.请把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答: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种群远远不止这些种类。与同学们一起追溯一起来总结一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
由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延伸至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学会知识的迁移。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霉菌等类群。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