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机器人沿线行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机器人基础”模块中难度较大的一课,综合性很强。本课要用到传感器的使用、电机的使用、变量的使用、条件循环程序设计和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是一节机器人知识综合使用的课程。由于本课容量较大,要讲透所有的知识点需要两课时。传感器、电机的使用,条件循环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作为第1课时,程序的完善和调试作为第2课时。具体而言,第1课时讲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前三种情况(直走、左偏、右偏)及变量的使用;第2课时讲解机器人行走的后两种情况(完全左偏、完全右偏)。整体而言,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即通过灰度传感器来不断地判断行走时的状态,并通过修改电机参数进行实时调整。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结合本节课设计的三个任务,要求明确,较难的环节有自学提示卡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完成任务时,提倡邻近的同学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 了解沿线追踪比赛规则、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的情况。
- 学会搭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程序。
- 以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搭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程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会在系统设置中添加和设置灰度传感器,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学会搭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程序。
- 难点: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理解max变量的含义,学会搭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程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六、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七、教学准备
主题器材、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
- 视频导入
播放“机器人沿线走比赛”视频。
教师:机器人沿线走比赛比的就是沿着地图上的轨道竞速行走,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机器人沿线走比赛吧!
引出本课课题——机器人沿线行走。
【设计意图】积累感性经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机器人沿线走的过程。
- 新授:机器人沿线走的原理
教师:行走是机器人的基础动作之一,那它是如何识别地图上的轨迹线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轨迹线和场地颜色的灰度值有较大的差异,机器人就是通过灰度传感器来判断行走时的位置,然后及时调整行走方式,保证始终沿着轨道行走。
教师:灰度值的概念我们在之前就已经学习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请同学们分组来测试一下场地和轨迹线的灰度值分别是多少。
学生分组测试灰度值并记录。
教师:通过刚才把机器人放在场地上测灰度值,结合“机器人沿线走比赛”视频,想想看在机器人沿线行走的运动过程中,机器人与黑线之间一共有哪几种情况。
学生交流讨论。
五种情况:机器人完全在线上,机器人向左偏,机器人向右偏,机器人完全左偏,机器人完全右偏。
教师:我们需要依据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与黑线的位置关系,来搭建相应程序。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