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插入超链接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性,嵌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本课属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内容。教材将本课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文本、图片作为链接载体设置内部链接;二是利用动作按钮快速设置返回链接。这两个知识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掌握这两项技术的关键是对链接进行合理规划,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幻灯片的超链接是演示文稿制作的一个升华,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难度相对较高,但趣味性强、实用性大。它可以使电子作品呈非线性播放,更容易设计出作品中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线性阅读模式对思维的束缚。学好本课内容,无论是对于制作交互性演示文稿,还是对于后续网页的超链接制作都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了画图、“WPS文字”等工具软件的使用。通过前面对“WPS演示”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编辑演示文稿,插入图片、文本框、自选图形、影片和声音等操作,能够制作线性播放的多媒体演示文稿。但是学生在创作演示文稿时,仍旧缺少整体的规划;并且学生不知道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仅仅只是简单技能操作。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分析能力较低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平时网页的浏览过程中,都体验过非线性阅读带来的无障碍交互性和跳跃性。
三、教学目标
- 双基层:超链接的概念及其用途;演示文稿中创建“超链接”和“动作按钮”的方法。
- 问题解决层:使用“超链接”及“动作按钮”完善电子书,制作完成一个符合人类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数字作品。
- 学科思维层:认识到超链接是一种在数字作品中常用的组织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演示文稿中创建“超链接”和“动作按钮”的方法。
- 难点:使用“超链接”组织数字作品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技能课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课型,实践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孤立的技能训练的窠臼中。课堂学习一般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缺少相对稳定的、可迁移的方法和思维层面的引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引领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感受超链接”“技术研习,认识超链接”“浏览电子书,规划超链接”“完善电子书,创建超链接”“思维导图,建构认知”这五个环节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首先,在“范例”情境中初步感受超链接的技术内涵,明确学习目标;其次,以学生已有的“网页阅读”经验的迁移,帮助他们对范例展开研习,了解超链接的相关基础知识,提炼出适合的技能方法;最后,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支撑下,学生对半成品“电子书”进行加工。“电子书”事先仅制作好了相关的幻灯片,留下“超链接”这样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对电子书进行分析、规划、制作、评价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体验思维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超链接
中国的美食闻名遐迩,主要分为巴蜀、齐鲁、扬淮、粤闽四大风味。江苏就属于淮扬菜系。
同学们你想要了解哪一种菜系呢?
根据学生的选择展示两种菜系的幻灯片。问题:
- 当指针指向目录中的菜系名称时,鼠标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
- 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排列顺序与刚才播放的顺序一致吗?
和以往的作品不同,演示文稿并没有按照幻灯片的排列顺序,从前到后、从上到下循着线索播放。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意愿,进行多向模式的播放,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