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山水邀约——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个纯古诗文单元。集中教学古诗文,对于学习而言,便于培养文言语感,利于前后勾连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于教授而言,可以利用文本的共同点,实施人文熏陶和语用习练,同时关注各文本之间的差异,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特质,体悟中华文化的丰沛多彩。

这个单元的文言文相对短小,课下注释比较详尽,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意不难。这些诗文中篇篇都有经典名句,处处都是雅词丽句,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适宜背诵积累;四篇文言小短文堪称写景的典范之作,大到篇章结构、段落铺展,小到遣词造句,都可做学写景物的习作例文。从表达方式来看,《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记承天寺夜游》与五首律诗相类,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从写景方法来看,《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文多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和仰视、俯视等多视角呈现山水之立体可感、鲜活生机,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法表现山水之独特多姿;从读者视角来看,这些精美诗文,犹如古人写下的一帖帖山水邀约,激发我们走向壮美山河,拥抱美好自然。

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有三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描写景物,给出的写作方法与阅读文本中的写法遥相呼应: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角度描写景物特征;从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等观察角度描写景物特征;从静态、动态或不同时段的状态描写景物特征;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描写的身临其境的景物鲜活动人。

由此,我们可以把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确定为:从多种观察角度、感觉角度感知并描绘景物的状态和特征,描写出身临其境的景物。设置单元学习情境为:赴一场山水邀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一遍遍向我们发出走进山水自然的邀约。这个单元,我们来听听他们跨越时空的邀约,畅想山容水貌,感悟山情水意,走近自然,抒写自己眼中心中的山与水。

本单元分四个课段进行:第一课段,读典籍中的山容水貌;第二课段,品信笺里的山情水意;第三课段,悟山水间的心境思绪;第四课段,赴一场盛大的山水邀约。

【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文,感受文章句式特点和音韵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3.梳理归纳景物特点,学习描写景物的多种方法。

4.品味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关系,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

【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段:读典籍中的山容水貌

【教学文本】《三峡》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自主归纳本课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句式和音韵特点,并熟读成诵。

2.代入想象,感知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的山容水貌。

3.与作者对话,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

【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有这样的评价:“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可见,郦道元最擅长写山水,其《水经注》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还是一部文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今天,这部典籍跨越历史烟尘,用壮丽山水向世人发出邀约。这节课,让我们化身郦道元,代作者邀请忙碌于红尘俗务的人们走向美丽的三峡风光吧!

活动一:化身郦道元,讲述三峡风貌

1.原声讲述

要求:揣摩作者口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文言的味道。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略无阙处 quē    重岩叠嶂zhànɡ    曦月xī     沿溯 sù

绝巘yǎn     怪柏bǎi   飞漱shù   林寒涧肃sù   属引zhǔ

学生自主朗读,正音通读。

注意读清四字句的节奏:

写山的四字词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学生自主勾画写夏水、秋冬、秋季的四字词语,并朗读。

注意读出领起词的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2.现代版讲述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说译课文;每人一段,开火车讲述三峡风貌。

学生说译后,归纳重点词语及一词多义现象。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活动二:化身郦道元,解说三峡之美

要求:1.结合具体语句,概说三峡山水特点。2.发挥想象,以作者口吻,代入式解说邀约。

示例:三峡的山,美在连绵、高峻、陡峭。从高空俯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立舟上仰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示例:三峡的春冬之水,美在色彩雅静,你看,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水中绿树倒影摇曳。

学生自主发现,小组交流,展示。

(屏显)

解说小结:

三峡美啊,连绵的青山,……犹如一幅幅图画,呼唤着大家走进壮丽的河山。

引导学生在省略号处仿照前句,补充词语。

活动三:化身郦道元,阐释写山水之法

作为记山水圣手,郦道元有秘诀传授,邀约大家和他一起走进自然,描山绘水。请你来补充他的秘诀。

你要写山水,就不能平铺直叙写山水,

要……

要……

要……

要……

示例:要有详有略写山水。作者为《水经》作注,重在写水,所以详写三峡的水,而略写山。

学生思考,补充,总结写景方法。

小结:

正面描写抓特点,

侧面描写重主观。

动静相衬有生机,

俯仰远近多感官。

第二课段:品信笺里的山情水意

【教学文本】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自主归纳本课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句式和音韵特点,并熟读成诵。

2.代入想象,感知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奇山异水。

3.比较异同,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

【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和吴均在书信中告诉朋友领悟到的山水之美。请你解读他们的心声,代他们言说吧!

书:即书信,古代一种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回复谢中书的信;

“与朱元思书”,就是写给朱元思的信。

活动一:化身陶弘景,口述书信

1.原声讲述

要求:揣摩作者口吻,读准字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读出文言的味道。

注意读准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与其奇yù

读好长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现代版讲述

要求:结合课下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