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
师:女娲是一位神女,人面蛇身,会七十变(会变万物);曾炼石补天,拯救苍生;抟土造人,建立婚姻制度,使人类得以延续。
在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世界为什么会形成?对自然的无知以及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让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于是便有了神话故事。今天,我们走进袁珂的《女娲造人》,来领略神话故事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1.读准字音
女娲(wā) 开辟(pì) 荒凉(huānɡ) 寂寞(mò)
神通广大(tōnɡ) 莽莽榛榛(zhēn) 蓬勃(pénɡ) 澄澈(chénɡ chè)
灵机一动(línɡ) 掘起(jué) 掺和(chān) 揉(róu)
非凡(fán) 气概(ɡài) 眉开眼笑(méi) 幽光(yōu)
灵敏(mǐn) 疲倦不堪(kān) 泥潭(tán) 搅混(jiǎo)
溅落(jiàn) 踪迹(zōnɡ) 绵延(yán)
2.理解词义
开辟:开创;创立。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高明巧妙。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澄澈:清澈透明。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掘起:挖起。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绵延:延续不断。
1.作者名片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工作,在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考证、注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章出处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梳理文章内容,然后用一句话来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①改变世间的荒凉寂寞 ②揉泥成团造人 ③挥藤洒泥造人 ④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一句话复述】在荒凉的原野上行走的女娲,因感到孤独寂寞,用抟黄泥、洒泥浆的方法造出了人,后来又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配合创造后代,让人世代绵延了下来。
2.请同学们准备2分钟,登台讲一讲“女娲造人”的故事。讲故事时,要抓住能表现女娲性格特点的句子、段落,注意女娲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叙述完整,语言流畅。
(抽取3名左右学生登台讲“女娲造人”的故事)
3.播放讲故事视频,学生感受。
1.本文是根据古代有关记述改写的。对照《风俗通》里女娲造人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课件展示:
《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两则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 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的)工作很繁忙,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自然对人类的需要,于是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后来人们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捏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的泥点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预设:
增添的内容: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
为何要这样处理:增添的内容,既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也丰富了女娲的形象。在作者笔下,女娲不仅具有神通广大的神性,更具有勤劳能干、活泼智慧、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性。
删减的内容: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
为何要这样处理:作者认为这句是“阶级烙印”, “非复原始神话之旧”故改编时舍弃了。
2.本文最具想象力的内容有哪些?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预设;造人的动机,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以后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