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 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2. 知道北京的历史古迹和城市职能。
  3. 能举例说明北京城市建设的成就。
  • 综合思维目标
  1. 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 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 地理实践目标
  1. 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 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 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 人地观念目标
  1. 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重点和难点
  1.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2.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材设计思路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知道的区域。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北京为必学区域。本节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述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建设。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北京发展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节教材共设了三个标题,分别是“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政治文化中心”标题下,教材讲述北京的城市职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而作为北京发展基础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被设计成了一个“活动”——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及城址变迁。在“历史悠久的古都”标题下,教材讲述北京的悠久历史以及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名胜古迹与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大都市”标题下,教材讲述北京的城市功能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北京、西安、上海的代表景观图。

问题引领:你知道中国古都中定都朝代最多的是哪个吗?你知道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是哪个?你知道古都和现代化结合最典型的城市是哪个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和承转:中国定都朝代最多的古都是西安(十二朝古都),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是上海(全国经济中心),历史悠久的古都+现代化的大都市最典型的代表是北京(第二大城市+六朝古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古都和现代大都市并存的代表——北京。

【讲授新课】

说一说: 你能说出北京多少旅游景点名称。

方法导引:阅读图6.46和图6.48,并结合生活经验。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北京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些现代化的代表旅游景点,尤其是两次奥运会的召开,留下了一大批现代化的旅游景点。

(承转)北京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议一议:以故宫为例了解北京名胜古迹的保护。

方法导引:结合下面的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故宫受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游览人数超限和游客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所致。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1)实行网上提前预约、限流的形式控制人数;(2)虚拟旅游也是可以推广的,有利于提高游客的体验和减少工作人员;(3)提倡文明、环保的旅游。

(承转)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说一说: 说说北京现代化大都市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法导引:阅读图6.48-6.51,并结合对应文字。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形成一些重点功能区和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承转)北京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有效保护的问题,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如何实现有效平衡。

议一议: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拆除还是保护?

方法导引:结合下面的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