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
学科 | 初中化学 | |||
课题 |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水的组成 | |||
章节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 | |||
教师 | 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余媛 | |||
1.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课标分析: “水的组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应的一级主题为“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二级主题为“水和溶液”“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标准维度为认识水的元素组成,知道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初步学习探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教材分析: “水的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的内容。关于“水和溶液”,在教材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中介绍了水的组成、水的净化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内容,在第9单元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水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溶液的性质、溶解与结晶等。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而言,第3单元介绍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知道物质在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组成不变等内容。关于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和方法,教材在第2单元中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并用实验探究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对混合物进行组成分析,而综观人教版教材,针对化合物元素组成的研究,水的组成是唯一的课时。 内容分析: 本课时通过从“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从元素和微粒角度分析水的组成和变化,物质由元素组成、微粒构成的化学观念和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转化能力。从“分”“合”两个角度认识水的组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验方法体建立研究纯净物组成成分的科学思维。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水的电解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化学发展史展示人类探索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本质,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
||||
2.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已有经验: 通过教材第2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有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及用途的能力,通过第3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物质在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实验室常见的基础操作。 发展障碍: 对具体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 发展路径: 本节课需达成的知识目标为认识水的组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以“水的组成的发现史”为线索,最终达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微观本质认识化学的变化等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能力。 |
||||
3.思政育人融入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知识点、内在逻辑和具体路径)
思政素材分析: “水的组成”的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教育素材。结合教材,对本课时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后融入以下思政素材: 1. 我国古代先明提出的“五行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认识“水的组成”的科学史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3. “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对教材实验的创新改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4. 视频“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看到水分子结构”,展示科技新力量等。 内在逻辑和路径: 1. 以思政元素为辅线,专业知识为主线,构建3E微课支架式教学路径,推动解决问题。 2. 围绕认识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创设情境和活动,以疑引思,以实证思,积极展开小组思辨、讨论和展示活动,感悟踏实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实验、想象、推理、模型等探究物质组成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思路,形成重要态度,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指南。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体验和践行,还使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化学安全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3. 通过我国古代提出的“五行说”,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我国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水分子的面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促使学生“宏—微—符”三重表征学科能力的形成,展示我国的科技力量,鼓舞、激励学生,坚定其努力学习、科技报国的信念,培养其勇于创新、不惧困难的科学精神和踏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 在课后习题中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迁移情境,促使学生学后反思,形成重要态度,增强自信,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 |
||||
3.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素养和思政育人,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1.通过学习“水的组成”的科学发展史,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灵动,培养文化自信,体会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2.通过“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理性平和地看待实验现象,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认识“水的组成”,构建“物质由元素组成”和“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的学科观念,培养“宏—微—符”三重表征的学科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形成从“合成和分解”两个角度、“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验方法体会探索物质成分的学科思维方式。 4. 通过学习我国科学家首次看到水分子图像的视频资料,激发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强国的责任意识。 |
||||
4.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水的组成、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认识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科学家精神 难点:水的组成、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认识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 |
||||
6.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课前引入 | ||||
教师活动
1. 提出核心任务:“像科学家一样认识水的组成”。 2. 图片展示学生预习作业单,简略概述从我国古代“五行说”到近代科学家们发现水的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和重要观点。 |
学生活动
观看课件,互评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习科学家都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最后得出重大的发现和成果。 |
|||
设计意图 :
1. 课前发布“认识水的组成”学习单,设置问题,触发自学,激发兴趣。 2. 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尊重客观事实、勇于质疑、大胆假设、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 3. 挖掘化学史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五行说”,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