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中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
4.反复诵读,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情感。
【重难点】
1.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物的语气与神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看图说话: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它出自哪个故事?
明确:“图穷匕现”来自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出自《战国策》
2.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出示: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依国别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大事及当时策士的言论行动。描写人事,运用夸饰、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鲜明,辩辞宏肆瑰丽,刻划历史人物亦活跃生动,为我国重要的史料。 —–360国学词条
3.了解故事背景,导入课题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安陵。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故事就此展开……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出示课题)
4.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
明确: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
课文标题是后人所加,六个字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本课任务:课本剧表演
本课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同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语言、神态,把握人物性格,小组合作撰写课本剧脚本并进行表演。表演的前提是要熟悉剧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这个故事,然后进行脚本创作,最后完成表演,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二、学习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出示)步骤:
1.听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关注文中对话,小组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语气。
4.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词汇。
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唐雎(jū) 怫然(fú) 免冠徒跣(xiǎn) 以头抢地(qiāng)
休祲(jìn) 缟素(gǎo) 韩傀(guī) 要离(yāo) 色挠(náo)
(2)把握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分角色朗读,感知人物说话语气。
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人物语气,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角色:旁白、安陵君、秦王、唐雎)
明确:读旁白,语气缓慢、平稳,读安陵君,语气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定,读秦王,语气先倨后恭,读唐雎,语气镇定从容、针锋相对。
②把握下列几组句子的语气。
A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反问语气)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陈述语气)
B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反问语气)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疑问语气)
C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疑问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D 与臣而将四矣。(陈述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感叹语气)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整理文中实词与虚词。
预设: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2)古今异义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4)一词多义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