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初识人工智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工智能”模块的起始课。通过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应用,初步了解人工智能运作方式和基本概念,知晓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中走近人工智能,更多地感受计算机科学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现代人工智能里程碑事物的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融入到探索与发现人工智能的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只基于应用本身,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同时,对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计算机发展,机器人、编程知识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识点之间相对割裂。因此,可以通过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对比想象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 通过发现和体验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提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兴趣。
  2. 在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和分类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并能辩证认识人工智能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3. 通过对人工智能的项目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了解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及其重要性。

(3)了解人工智能的分类,感受生活中的人工智能。

  1. 难点:

(1)知道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2)感受和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体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利用体验式学习、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等形式结合,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探究热情。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师课件展示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人工智能吗?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人工智能已走进我们的身边,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和人的智能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板书:初识人工智能)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把抽象的信息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变成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项目活动

活动1:人工智能初体验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登录百度识图网站,对图片上的事物进行识别。小组讨论:这种智能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结合自己识别信息的过程,猜想一下人工智能是如何进行识别的?

学生:探索、讨论、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结果。有可能出现的答案如下:

优点:反应快,不受情绪的影响。

缺点:只能执行既定的识别,不能解决程序中未列出的情况。

识别:接收数据→分析特征→进行对比→给出答案。

教师:那你们觉得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否能帮助人的智能的提升呢?

教师:稳定、精确的人工智能是我们的好帮手。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你觉得研发人工智能需要依靠哪些科学知识呢?

学生汇报。

教师: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的支持。当然,它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领域,如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那么你知道第一台计算机吗?你知道人工智能之父是谁吗?他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呢?请你打开网络进行搜索和整理。

学生搜索资料,阅读理解,并进行汇报。

师生小结:图灵以及图灵测试相关内容。

教师:通过百度识图活动,结合了解的计算机知识,你觉得为什么说计算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重要呢?

小结:数据存储和处理,为实现了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可能。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活动、文字的感知,初步感受了人工智能概念后,再结合网络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人工智能运作方式和概念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2:人工智能发展史

教师:从刚刚的体验活动中,我们可以确定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密不可分,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史,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呢?请你利用手边的资料和网络找一找,看一看。

学生搜索资料,阅读理解,并进行汇报。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