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习作:看图话,写一写 | 统编版 | 三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2.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
||||
学习
重难点 |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 ||||
学情分析 |
本次习作是一篇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起步的常见方式,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本次习作前可以布置学生去放风筝,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认识社会,亲近自然,用眼去观察周围事物、外界环境以及人的动作表情,要求他们多用脑去分析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情境导入,明确习作任务
1.清明前后,晴空碧净,鸟语花香,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你看有这么多人在广场上放风筝呢!你想不想把看到的场面写下来呢?
2.明确习作内容。
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写之前仔细观察图画,并根据图画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学习任务二:观察图画,说图画
1.“看图画,写作文”应该如何下笔呢?是的,看图作文,看是写的前提。
2.观察图片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序,表达才能有序。比如,观察本课的图片可以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
3.第一步:先看整体,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例如:图上天气怎样?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示例: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人们来到草地上放风筝。
4.第二步:局部观察,注意画面层次和人物活动。
把整体把握图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可以按一定的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地面到天空进行观察。
(1)观察近处:近处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
示例:近处,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漂亮的蝴蝶风筝,转头看着旁边的两个小男孩。这两个小男孩,一个高举着风筝准备放手,另一个边放线边往前跑着,嘴里还喊着什么。
(2)观察远处:远处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又是怎样的?
示例:远处,一家三口,小朋友把风筝放上了天空,爸爸妈妈在一旁观看。
(3)观察天空:天空中有哪些风筝?这些风筝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示例:人越来越多,天上的风筝也越来越多。“大蜻蜓”“长蜈蚣”
“火凤凰”“包公脸”……各式各样的风筝把蔚蓝的天空装点得像美丽的万花筒。
- 第三步:回归整体,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写出感受。
观察局部后,要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比如:整幅图画让你感受到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示例:我们高兴地在草地上奔跑,望着天空中的风筝,开心地欢叫着。
学习任务三:明晰重点,写图画
1.写清楚基本信息。
习作首先要写清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干什么”这些基本信息。
2.按一定的顺序写。
观察图片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作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整篇文章可以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来写,具体的画面内容可以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写,比如由远及近、从地面到天空的顺序。
3.把画面中不同人物的动作写具体。
把画面中不同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可以用上“举、跑、松开、拉、拽”等动词。
4.展开想象丰富情节。
在写图画内容时,可以联系自己放风筝的体验,展开想象。比如,近处两个小男孩的风筝会飞上天吗?如果风筝飞上天,他们会说些什么?如果风筝没飞上天,他们又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要特别注意的是,习作重点是把观察到的写清楚,适当加入想象。把想象的部分写得过多,就会偏离图画的中心,导致习作重点不突出。
6.理清习作思路。
开头:交代放风筝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天气状况。
中间:按一定顺序写人们放风筝,可以把放风筝的两个男孩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并加入一定的想象。
结尾:表达心情,发表感想。
学习任务四:例文引路,积累素材
1.例文欣赏。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