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 | 部编版 | 四年级上册 | 第七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 |
||||
学习
重难点 |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
学情分析 | 《夏日绝句》这首诗歌的字面含义并不难理解,但学生缺少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所以对诗人表达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猜测作者,激情入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摒弃了古诗教学中老套的介绍作者的形式,而改用根据资料猜测作者的新鲜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作者浓厚的兴趣。然后话锋一转,介绍诗人在忧国忧民情怀驱动之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谓“课未始,情已动”。】
1.出示资料,猜测作者。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2.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她就是李清照。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
学习任务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课件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
(2)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小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方才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2)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
学习任务三:引入资料,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体味浅显的语言背后那一颗悲愤、滚烫的心。因此,在学生停滞于浅层次的所得时,通过学生搜集或老师提供的方式,把资料和背景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堂,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
(1)“项羽”是什么人?可以让学生读注释,也可以请学生对注释内容进行补充。
(2)听了这个故事,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说说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教师补充项羽不肯过江东资料: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预设:不愿苟且偷生,有骨气,有气节)
(3)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引导想象: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同学们,请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
(5)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背景介绍
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她愤慨,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融洽已经一去不返。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