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编版 年级上册 单元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塞、秦”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3.结合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意境。

4.能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

重难点

1.结合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意境。

2.能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理解诗歌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体验诗歌的意境上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想象诗歌的画面。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

1.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属于应用文方面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3.有许多爱国诗人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出塞》。

学习任务: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这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描写频繁的边塞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2.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3.了解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边塞诗人王之涣并称为“边塞二王”,世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学习任务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塞、秦、征。

提示:“塞”是平舌音,“征”是翘舌音;“秦”是前鼻音。

塞,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宀”较扁,中间三横间距相等,长短有变化,撇、捺伸展。

3.自学提示: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4.交流展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能不能理解为秦朝时候的明月和汉朝时候的边关?

明确:不能。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这里是互文的写法。

②这两句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③诗句大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胡马:指侵扰中原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骑手。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