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交际 复述与转述》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复述、转述含义,在阅读材料和口语实践中掌握复述策略、明确转述基本要求。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不同材料,情景创设与再现,由易到难,进行复述、转述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复述与转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进行复述与转述。做到准确、流畅。

三、教学设想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对于一些需要特定方法和技巧的交际仍然容易出现问题,若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整合以及再加工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产生积极影响。《复述与转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对该课知识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初中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大家都听过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明明是挖井省了一个人力,结果却被传为了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这就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复述和转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样才能正确地复述和转述。

二、技法指导

(一)复述

1.什么是复述?

复述,一是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二是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复述指个体通过言语重复以前识记过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

复述需要有原材料,包括书面的文章和听到的故事、新闻、一般信息等口头材料。

2.复述要求:

①按照复述模式进行复述,保证语段完整规范。

②复述时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语言。语言要有条理,层次要清晰。

③复述是一种口头表达,对于过于书面化语言要转换成明白易懂的语言。

④注意流畅性,不结巴、无错字漏字、不颠三倒四,不说废话,不要随意增添内容和“那么”“嗯”等词语。

(三)如何复述?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一起来进行复述练习。

通过不同素材,由易到难进行复述练习,明确复述注意要点

 方法一:记叙文,提取六要素把握主要内容

大屏幕展示原文:

鲁迅先生在浙江绍兴县教书的时候,每天晚上总喜欢到一位朋友家去谈天,有时很晚才回家。朋友家离学堂有好几里路,要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先生和朋友谈得很晚才回家,这时已是半夜了。鲁迅正快步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白影子蹲在坟墓旁,忽高忽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真像人们传说的鬼。

鲁迅不相信鬼和神,他大步走上前去,用又硬又重的皮鞋向白影子踢去,只听得白影子“哎哟”一声倒了下去。鲁迅弯下腰,细细一看,原来并不是什么鬼,而是一个盗墓的。

复述:请同学试着复述上述材料,其他同学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点评。准确(人物、时间、地点)、完整(起因、经过、结果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删去次要的、删去描述性、解释性的文字)。

注意:区别复述要信息完整,和概括不同,复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

鲁迅(人物)在绍兴乡村教书时(时间、地点),有一天到朋友家谈话很晚才回家(起因)。他经过一个坟地时,看见一个白影子在晃动,就用皮鞋踢了一脚(经过),发现是个盗墓的。(结果)

总结复述方法一:抓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删解释性和描述性文字。

记叙文复述巩固练习:大屏幕展示《二桃杀三士》文字材料

《二桃杀三士》语段的复述,明确:人物——晏婴 ,时间——战国时期,地点——齐国,起因——齐国有三名立过大功的勇士,但居功自傲,晏婴深以为虑。经过——鲁国使臣进献的桃子赏赐之后还有两个,晏婴建议,三名勇士都说说自己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三名勇士各自表功。结果——三名勇士弃桃自杀。

明确: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复述,其中寻找事件起因容易出错。要注意是整体事件,为何要诛除三士,而不是还剩两个桃子无法分。

过渡:以上我们进行了不同文体的复述练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阿,我们还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要把别人说的话转给另外的人听。这就和复述不同,具体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想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3.复述训练: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如果要将《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讲给家里上三年级的弟弟妹妹听,你会如何复述?

示例一:

从前有个姓丁的人家,家中修了一口井,告诉别人: “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这个消息很快散布开来。国君知道了,就派人问这个姓丁的人是怎么回事。丁家人说:“我是得到了一个人作为劳力,不是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获取信息,还不如不获取呢。

示例二:

在遥远的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姓丁的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