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镜,以诗讲史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唐朝在你脑海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呢?(图片展示)

的确,正如大家看到的,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然而,一场战乱的发生,让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历时八年,这8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无数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百姓的生活。(板书课题,作者)

  • 出示学习目标

1、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大意。

2、通过赏析关键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三、读诗意,梳理课文

  • 熟读诗歌:
  • 同学朗读,听字音,节奏
  • 齐读课文

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提示:重点字音,节奏划分,初步体会情感)

 

(二)理解诗意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结合课下注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进文本,再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记叙文的基本特征,请你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  吏 妇板书

 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哭诉役步步紧逼,老妇苦苦    结果:老

2、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板书:(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老妇人“致词”的话有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提示: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为什么要自请服役?掩护老翁和儿媳。

3、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词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根据老妇人的话,发挥想象,猜测“吏”都说了些什么。

第二节写到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说明“吏”和老妇都是说了话的,为什么第三节只写到了老妇人的话,吏没有说话吗?

讨论明确:“吏”有说话,老妇人的话都是被差役逼问出来的。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妪:室中更无人。

吏:【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孩子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都不管!今天必须交个人出来!】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通过这段对白,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差吏?一个怎样的老妇?(请学生试读,体会人物形象)

差役:凶恶、蛮横   老妇人:不幸、痛苦

在官吏不断的逼迫下,我们听到了老妇人的哭诉,感受到她的苦痛,更看到了悍吏的凶残。

这样一个凶残的差吏正面出现过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正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虽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其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种写法叫“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四、体悟情感

1、面对老妇人被抓应役这样的结局,诗人心情怎样?说说理由

明确:心情沉重

从诗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等句可以读出,“如闻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