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在中间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一些人的错误看法,然后一一举例批驳。这篇文章非常明显的论证方法有: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运用生动的比喻进行比喻论证,引用寓意丰富的寓言进行道理论证。另外本文的许多句子都富含哲理,最好能够背诵积累。

这篇2000多字的论文学生读起来有点困难,一是长,二是不像一般论文的“总—分—总”思路,观点又不止一个,作者在宣言中提出多个创造主张,分别进行论证。所以,在教学时,重点就是梳理论证思路,思路清了,学生才能进一步探究论证方法。难点是论证方法的分析,特别是“东山樵夫”这个寓言故事,如果不引用这个故事,作者的思路和论证也不受什么影响,那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对全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突破观点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做示范,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介绍背景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3.议论文知识回顾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生难字

樵(qiáo)夫  豢(huàn)养  陡(dǒu)然  烟囱(cōnɡ)  繁殖(zhí)灌(ɡuàn)溉  崇(chónɡ)拜  伤痕(hén)  中(zhònɡ)伤

(2)重点词语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四、解题

“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并列短语。但文中论述的并不是二者的并列关系,二者是因果关系,意在指:只有怀疑精神,才是做学问的态度,才会有真正的学问。

五、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