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乘着歌声的翅膀》

教学设计

课    时:2课时

课    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思路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通过聆听、演唱、欣赏、参与等活动体验音乐的美感,逐步理解音乐要素是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的。以“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主题,本课选择了优美抒情的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雅俗共赏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具有田园韵味的《朝晨》和悲壮肃穆的《奥赛尔之死》,以及中国广为流传的儿童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不仅在听觉上获得艺术享受,而且体会到音乐的旋律美、意境美。

教材分析:本课时首先学习《乘着歌声的翅膀》和《朝景》两首乐曲。其中,《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色彩的图画。《朝景》是第一组曲的第一首,是寓言剧中主人公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结构为单主题三部曲式。乐曲描写了阳光初照的黎明,太阳慢慢地升起的大自然晨曦景色。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已积累一定的乐理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本课时通过两首具有旋律美、意境美的国外名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参与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乘着歌声的翅膀》 第1课时 学科 音乐 年级 六年级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月亮月光光》,感受6/8拍在歌曲中的作用;欣赏管弦乐曲《朝景》,视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学唱歌曲和交流互动等方式,学会唱《乘着歌声的翅膀》,并欣赏欣赏管弦乐曲《朝景》,学会通过音乐感受歌曲传递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通过聆听、演唱、欣赏、参与等活动体验音乐的美感,逐步理解音乐要素是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的。

重点 学唱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学会鉴赏管弦乐曲《朝景》。
难点 感受6/8拍在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中的作用;视唱管弦乐曲《朝景》的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门德尔松,并播放一段介绍门德尔松的视频。

 

认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播放,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1.欣赏歌曲。欣赏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的旋律特点和歌词表达的画面。

 

2.新歌学唱。首先,让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发“u”音,注意喉咙要打开,找找打哈欠的感觉,脖子要放松;进行哼鸣练习,在“u”音口型的基础上,吧嘴唇闭合,保持喉咙打开),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向学生示范6/8拍的手势,引导学生一起打节拍,让学生试着音乐摇动身体,体验随波荡漾的感觉;分别从弱起小节、变音记号(#)、倚音、下行和上行大跳音程的演唱,帮助学生突破演唱的重难点;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乐谱。

接着,让学生跟着伴奏,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并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强调中速、幽静,声音要自然、柔和。

板书:学唱《乘着歌声的翅膀》

认真欣赏音乐,思考歌曲的旋律特点和表达的画面,踊跃举手发言。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配合老师的要求,感受从弱起小节、变音记号、倚音、下行和上行大跳音程在歌曲中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认真演唱歌曲。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来源:学§科§网Z§X§X§K]

 

 

2.从发声练习、突破演唱难点、唱乐谱到演唱整首歌,层层递进,可以做大程度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