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3 古诗三首 寒食 | 统编版 | 六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
2.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
学习
重难点 |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
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
学情分析 |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另外,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方法,但品析语句,感受奇特的想象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可以借助图画进行适当引导,用拓展阅读来比较阅读,进而达到体会诗⼈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的目的。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读诗句,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所说的古诗或者词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场景,有什么习俗活动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学生自由回答。
春节(放爆竹 贴对联) 清明节(祭祖 踏青) 中秋节(团圆 赏月)
3.追问:那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
4.课件出示《寒食》的插图,读古诗,感受两位诗人的浓浓思绪。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 理解诗句
1.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资料链接】
寒食节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观点认为,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节。(出示节日风俗图片)
(2)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3)了解作者韩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4) 师:刚刚我们通过借助课外资源的方法,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诗意,为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打下了基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指名读。
- 教师适时强调:“侯”字读“hóu”,书写时要与“候”区别开来,中间没有短竖。
- 齐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诗意】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