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句感知圆明园的特点,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及地位。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章的议论性语句,体会反语、反问、对比、排比等修辞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格,懂得珍视人类文 明成果,激发学生的正确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和强烈的讽刺性,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综合运用对比、反语、反问等修辞表情达意的技巧。
三、教学设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该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为议论文单元,本文是以篇议论性书信。书信的格式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很熟悉,议论文却较为生疏。本文主要讲述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及其政府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地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灾难,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崇高的尊重。在已经上了两个课时的课文来说,本课时为收束课时。为了实现本课时目标:关注历史、进行爱国教育,展望和平与美好未来,特作以下教学设计。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法国作家雨果先生就《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编辑去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至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认为可以发表,也回了一封信,大家猜猜,他回的是什么?对,是感叹号!看来雨果先生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这封信又写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由于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贡献突出,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2.介绍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断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3.“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之称。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圆明园内还珍藏了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惊骇hài 瞥见 piē 箱箧qiè 脂粉 zhī
2.释义
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晨曦:晨光。
3.瞥见:一眼看见。
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箱箧:箱子。
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丰功伟绩:伟大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